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约9570字。

  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比如“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在亲密社群中可用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悉的地方上长大。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于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投无缺。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费孝通先生笔下20世纪40年代的那个“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离开村庄的人群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形成了“半主体熟人社会”甚成“无主体熟人社会”。村民的流动也刚弱了传统聚落的凝聚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农民开姑拒斥传统束搏。文字早已下乡,新时代的中国,还需要“文学下乡”,解决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的问题。

  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解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释今昔之间、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向,探析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以及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以文学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湎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夸大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

  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就像需要正视阳光下的阴影一样。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白《光明日报》:丁晓平《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文字下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字下乡运动的推行缺乏现实需求,直接反对推行文字下乡运动。

  B.文字下乡运动主要工作是提高农村老百姓的识字率,开办乡村学校是其措施之一。

  C.20世纪40年代,文字下乡运动受到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抵触,推行效果不理想。

  D.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字下乡在今天成为了可能。

  2.根据材料一和材科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下的孩子因为缺乏学习的环境,所以识字量并不多,这与他们的学习能力无关。

  B.在乡土社会,熟人之间的交流不存在空间与时间的接触阻隔,文字反而显得多余。

  C.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文学下乡”的应有之义。

  D.“文学下乡”,要正现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议题。

  3.依据村料一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中,论据与观点不相匹配的一项是(3分)

  A.补充论据:老师带城里的学生下乡,田野里长着玉米,有一位学生,惊喜地说:“今年小麦长得这么高。”(观点:是否能准确区分玉米和小麦,这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B.文中论据: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观点: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C.文中论据: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薄。(观点: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D.补充论据:民间戏班的技艺传承,多源于师徒相传或来自父辈的口口相传。(观点:在乡土社会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4.材料二说:“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请结合材料,说说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4 分)

  5.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1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8题。

  请原谅我们

  [俄]尤•瓦•邦达列夫

  傍晚,沙丰诺夫朝火车站走去。他抬头看到了自己读中小学的学校——一栋黑沉沉的4层楼房。这是他度过许多学习时光的地方,他带着激动而又好奇的心情看着这座昏暗的建筑,突然发现右边角落里射出红色的灯光。难道还是玛丽雅住在那儿?

  玛丽雅是他小学时候的数学教师,以前就住在这里,要知道,他曾经是她最宠爱的学生,那时玛丽雅就确信他在数学方面前途无量。与老师多年不见了。她现在是否还住在这儿?是否还活着?

  他想敲门,但是门开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