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共18题,约6710字。

  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忠言嘉谟,效于当时 谟:谋划,计谋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D.而皆有侈心焉 侈:奢侈腐化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岂其所欲哉! 人亦念其家

  B.天之生是人也 始臣之解牛之时

  C.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 为国以礼

  D.乃泣而书之 官知止而神欲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文挥洒自如、晓畅疏放的艺术风格。

  (6)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体现在哪些地方。

  7.默写

  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劫不灭,薪火相传。为了文明的创建,华夏民族的先祖们         , 

  (《六国论》),蒙尘触雨,跋涉山川。文明的图景值得人们永恒仰望,面对孔子期冀的目光,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高咏的动人景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