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题(5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题(5份),以下是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题(5份)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题(5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一 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一 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二 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三 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四 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五 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综合测试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做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

  解析:A项,“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做法是无可非议的”理解错误,原文中说“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并没有说“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B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错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确存在冲突,但是,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C项,理解正确。D项,“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文章中指出“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这一矛盾,“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而没有明确说明能够解决这一矛盾。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的立场。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要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国一直在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建设。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出台多种政策,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并将目标不断细化。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在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国家出台了《关

  ……

  综合测试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 479万人。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二○○○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 300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截至2014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 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都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一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升的物质基础。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扶贫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参与的扶贫大格局。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贫越发艰难。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

  (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

  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型问题。

  B.到2014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 000多万,这增加了扶贫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错,本文目的显然是论述当前贫困的转型问题,以给政府决策提供宏观依据,从而迎接新的挑战,并未提供具体指导;B项,“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 000多万”错,文中所说的“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 000多万”其中还包括占主体的相对贫困人口;C项,“无法与富豪一样……豪华生活的人群”错,根据文意,应是“无法充分享受物质层面的丰足生活”。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

  ……

  综合测试五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催生智能合约,为共享经济提供解决方案。智能合约是当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动执行和可信任性的双重优点,使其可以帮助实现共享经济中的诸如产品预约、违约赔付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情景,使共享经济更加完善可靠。

  当然,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经济场景也有一些障碍,比如缺乏完善有效的“共识机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完善的共识机制能够同时解决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等问题。在现有区块链技术下,当用户对交易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时无法向任何机构进行申诉。同时,区块链被设计成环环相扣,能够从任何一点追溯至初始区块,查询到链上所有信息。然而这只能确保通过区块链交易的公平性,却不能保证区块链交易的合法性,追踪犯罪行为将变得异常困难。

  长远来看,区块链技术面临潜在的安全性隐忧。目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题(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