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福建省宁德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版)

福建省宁德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福建省宁德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福建省宁德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版)

共22题,约21650字。

  宁德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明”的本质是什么?易建平认为:“从词源角度看,文明即国家。”本文的“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文明”,是“国家”的同义语。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国外学术界多认为始于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70年来的中国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中华文明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形成。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六大文明中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断裂”,这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所致。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互证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形成的“起点”在黄河流域中游的中原地区。这一认识的前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点”与“不断裂”的缺一不可,它不排除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大地有多处“文明”形成,如辽宁的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但是这时出现的各地文明,能够与以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相承而生生不息者, 应该非中原龙山文化及其文明传承者的夏商周莫属。

  不同朝代缔造了“中国”不断裂的“共同国家”的历史。对传说时代的“黄帝”、历代王朝的帝王庙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的“第一国父———黄帝” 及共同的“先祖”、共同国家的历朝国家代表人物(国王或皇帝及其功臣)的“祭祀”,这说明了历代帝王庙祭祀充分反映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是基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对共同国家一中国的认同, 对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就中华文化来说,文明社会形成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与国家文化密切相关的都城、陵墓、文字、礼器之上,它们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最重要物化载体。例如,礼制建筑中的“宗庙 ”在中华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发现早期宗庙与宫殿一般均在在宫城之中,形成“宫庙”结合格局,这也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 “家国” 体系提定字深刻思想基础,它们突出的是祖宗紫拜与国家至上理念。至于各种各样的神在官城之中波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就是中华古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的最大不同。

  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于小篆,经汉唐时代,由小篆至汉隶、楷书,至今汉字成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代表。就世界各国而言,类似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文字历史,形成的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历史文献在世界史上更是极具特色的,其中的“二十四史”在世界各国历史文献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国家保存着“五千年不断裂”的国家主导编撰的完整的历史文献。“二十四史”既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又是其科学佐证。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主要成国是五千年来华夏族群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认同形成了中华核心文化基因。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与“中”对应的是“和”,“择中建都” 对国家东西南北而言就是“和”。从百姓的“家和万事兴”到国家的民族“和亲政策”,以及“儒道释三教合一”所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和为贵”,“中和” 之文化基因,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有容乃大”之“中和”理念铸造了“多元一体”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摘编自刘庆柱《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发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断裂”,是中华文明优越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主要表现。

  B.“中国” 是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多民族的共同国家,是对一家独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C.汉字与“二十四史”都是能科学佐证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和突出代表。

  D. “中”是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东南西北的汇聚; “择中建都”蕴含着“中和”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从词源角度将“文明”定义为“国家”,使得概念明晰,论题集中。

  B.文章论述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不断裂”的观点,运用了比较分析的视角。

  C.对黄帝与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是不同朝代缔造了“共同国家”历史的有力证据。

  D.“中和”理念作为又一核心文化基因, 是实行民族“和亲政策”的直接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中华文明历史“起点”的研究,包括时空两个方面,需要通过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互证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B.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各地文明未被视为“起点”,是因为它们不能与以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相承而生生不息。

  C世界各国历史上并没有设双历代帝王庙井进行祭祀的现象,可见它们没有“祖宗崇拜”与“国家至上”理念。

  D. 从中华文明的“家和万事兴”“和为贵”“有容乃大”等思想,可见“中和”理念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尽管跨国数字经济巨头企业发展迅速,但全球目前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互联网连接不足的国家与高度数字化的国家之间差距趋于扩大。在我国,非网民规模仍有5.41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这意味着,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仍需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在拓展“互联网+应用中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让人们共享数字技术的红利。换个角度看,数字经济向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福建省宁德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