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以下是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2810字。

  2020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点透视,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如果不明此理,是难以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精髓的。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究竟在哪里望?王嗣爽《杜臆》说:“公盖在岳麓,神游岳顶”,“想象登岳如此,非实语,不可以字句解也”,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今人唐诗及杜诗选本,多从此说。

  但这种传统的说法总难令人满意,杜甫当时年轻气盛,焉有望泰山而不登临之理?更不会如萧涤非先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如不登山,怎能看见“齐鲁青未了”的壮观?那更看不见“阴阳割昏晓”的奇景。

  于是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说,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说登日观峰而望。然而,问题又出来了,既然杜甫已经在日观峰观日出,何以不一鼓作气,登上绝顶,而发出“会当凌绝顶”的向往之叹?既然杜甫已经登上岳顶(把“会当”解作“正当”)何以登顶之前会看见天晚归山的飞鸟呢?那么登上岳顶不是到了夜晚了么?

  两种不同的见解,似乎都有理,又似乎都无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理,是因为他们都抓住了诗歌“写实”的原则;无理,是因为他们都拘泥于“写实”的原则。我认为着眼于“写实”而跳出写实来研究这首诗的立脚点,是可以比较圆满地得到解答的。

  诗中写到“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等句,非身临其境,是杜撰不出来的。可见说诗人未登泰山而只是冥搜得之是不足信的。但是,如果仅以“写实”来看,这首诗仍然有不少使人迷惑的地方,就拿首联来说,不管你站在什么地方,都无法看见“齐鲁青未了”的,除非你坐上飞机在高空俯视,但那时杜甫还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要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就得跳出“写实”,另辟蹊径思考了。

  大家知道,诗虽求真实,但不是写生画,不是把看得见的一些事物叠加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意境,乃诗人心中之境,它虽来源于生活实景,却不局限于生活实景,“略貌取神”,这四个字最能概括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这个特点来说,诗人已经由目游泰山进入到神游泰山了。这时,诗人是以自己对泰山的理解和情感来组织画面,而不拘泥于自然的时空顺序了。一二句是诗人以大观小,从全宇宙的角度来观察泰山,为泰山空中摄神,打下高大雄伟的基调。三四句,立脚点从空中降至山上,着重从视觉感受写其色彩之绚丽。五六句,立脚点又从山上移至山腰,着重从动态的角度写其灵秀。后两句,其意不在写景,而在抒情,抒发诗人壮志凌云的少年意气,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实乃全首之警策、全诗的视点是游移的,是散点透视,其立脚点或高或低,忽远忽近,诗人和读者都好像在空中自由翱翔,享受着情感意念上的真和美。

  (摘编自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点透视”是从观察点的角度仰观俯视、远望近察的一种流动性审美观察方式。

  B.王嗣爽的《杜臆》与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对杜甫《望岳》的理解存在差距。

  C有人认为诗人的立脚点是登岳而望或登日观峰而望,但也难以解释通全诗的内容。

  D.作者认为诗人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来写泰山的,理解时要跳出写实的角度来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王嗣爽和仇兆鳌的话,论证自古对杜甫的《望岳》一诗就有不同的理解。

  B.作者指出近年来有人提出的异说,为自己观点的确立找到了可以比较的不同说法。

  C.作者分析前人和同时代人理解上存在的疑点,从怎样理解诗句上论证自己的观点。

  D.本文论证上事例与事理结合,从“散点透视”的角度对《望岳》一诗做了新的解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散点透视”的审美方式,可使景物画面在诗歌作者的空间意识中得以自由铺展。

  B.作者认为,萧涤非先生所说的“从朝至暮”地望而不登不符合诗人年轻气盛的特点。

  C.只有抓住“写实”又不拘泥于“写实”的原则才能真正鉴赏出《望岳》的艺术特色。

  D.《望岳》一诗的立脚点虽然是游移的,或高或低,忽远忽近,但都离不开写实的原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5月26日,2019数博会“大数据与全球减贫”高端对话在贵阳举行。国内外政府官员、扶贫专家、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围绕“大数据与全球减贫”这一主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交流减贫经验、阐述观点看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认为:中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特别是发挥互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高一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