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2题,约24660字。

  大同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属于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歌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认识历史的参考。

  C. 史官在史传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保卫正义的一种表现。

  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选项不仅曲解文意,而且表述太绝对。“史书”的说法错误,文章的表述内容是史官在“史传”中言“志”;另外“都”字表述绝对。

  C项,曲解文意,混淆逻辑关系,“不是……而是……”的表述错误。原文为“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D项,曲解文意,错在“有意避开情感”这个地方,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