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2题,约21620字。

  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本指古代巫师、方士等以谶术所作的预言。从先秦起,谶言在历史故事中已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曹雪芹以谶言的手法和诗词隐语的特点,使每个人物口中或笔下的咏物诗词既是个人遭际的抒发,寄托了身世的慨叹,又隐含着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的预感。从而与人物刻画结合得贴切自然,成为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点睛之处。第七十九回宝黛修改《芙蓉女儿诔》引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谶语。这里明是诔晴雯,暗则是诔黛玉,为黛玉作谶,也是为宝黛爱情的落空作谶。小说中黛玉听后“忡然变色”便是一种暗示。而此前许多相关她命运的谶言,多是出自她自己之口,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是黛玉伤春悲秋的心情表述,也是作者在哀叹黛玉命运的暗示。

  红楼谶的独创性在于谶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如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都充满了美感,表现了曹雪芹对女儿的美的赞颂。谶言和诗营造出的艺术境界更是别具特色,假如没有谶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会大减,读者无法感知到其中的隐喻,语言便不再令人伤痛和动容。当“葬花”的凄凉和“埋香”的雅致与谶言合二为一时,《葬花吟》才显出它的生命力来,它的意境才是最独特的。

  《红楼梦》中的谶多是隐蔽式、不明朗的暗谶,如有以小说中的戏曲情节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如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从脂砚斋批注看,《一捧雪》是伏了贾府的败落,《长生殿》是伏了元妃之死,《邯郸梦》是伏了甄宝玉的送玉,《牡丹亭》是伏了黛玉的死。而宝钗过生日时,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文,点中了宝玉将最终出家。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环境和景物来作预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笔触,带出一种模糊的凶兆,兆示着不仅迎春会离去,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女儿都会离去,宝玉所感伤的是大观园失落的感伤,也是青春繁华失落的感伤。

  《红楼梦》的叙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反谶现象,即预言和应验并不彼此相对,而是背道而驰。如薛宝钗的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文字,但她的命运却是被抛弃,独守空闺,完全向着另一个的方向行进。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预言和结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冲击力,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而读者亦感觉更加有趣味性。另一个反谶的例子是香菱,第六十三回行令,香菱掣的是一根并蒂花,上面写着“连理枝头花正开”,但香菱遇上薛蟠,并未得到幸福,遇上金桂,更是命丧黄泉。作者选择反谶以反说正,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力感。

  事实上,《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兴衰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到来,这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忧虑。曹雪芹处清朝乾隆时期,前期家族盛大,受皇恩庇护,见识了生命的最繁华。直至家族败落,又穷困潦倒到极致,看到了生命的最衰败。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察社会,透过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在小说中每一个谶的运用都有其道理所在,对情节的发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摘编自徐雅萍《<红楼梦>中的谶言艺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谶言源于古代巫文化,有预言的含义;从先秦起它就被广泛运用于小说中,对逃避文字狱有特殊作用。

  B.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结合了谶言 手法与诗词隐语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预示人物的命运。

  C. 具有独创性 结合了人物性格的红楼谶,不是悬念和伏笔,而是和诗营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的谶言。

  D. 曹雪芹能够冷静地观察社会看到个人命运的征兆,所以才能在家族的兴亡中看到生命的繁华与衰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以解读谶言在叙事小说中的作用为中心话题层层递进,论证《红楼梦》谶言的艺术特色。

  B.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红楼梦》谶言的独创性在于与人物性格相结合。

  C. 文章强调《红楼梦》中的谶多是不明朗的暗谶,论证时分别列举了元妃、黛玉、宝玉等例子。

  D. 文章末段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论述了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及其人生际遇对其创作《红楼梦》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诗谶寄托了人物对自已身世的慨叹,隐含人物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的预感,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B. 《红楼梦)中的暗谶既有用小说中的戏曲情节的形式,也有借用环境和景物的形式来暗示人物的命运。

  C. 作者认为,在《红楼梦》中每一处暗谶的布局都是曹雪芹的用心所在,每个谶的运用都有存在的道理。

  D. 反谶现象存在于《红楼梦》的叙事中,以预言和应验的不同,形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赋予小说魅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从先秦起它就被广泛运用于小说中”错。根据文“到了明清时期,谶言被广泛运用于小说叙事中,它在文学创作中有逃避文字狱的特殊作用,是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可知,应该是“明清时期”。

  C项,“不是悬念和伏笔”错误。根据文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可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