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校内检测语文学科试题,以下是黑龙江省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校内检测语文学科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
共22题,约16280字。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校内检测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国家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所谓“挟洋自重”,此之谓也。这两种态度里并非没有文化反思的因素,但这种反思很粗浅。文化反思的层次递进,就是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形成的自傲或自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文化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同时都纳入进一步反思审视的范围,在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本民族文化的优长劣短,搞清楚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缺什么,我们经过努力能获得什么。
总之,只有建立在扎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价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董朝霞《文化自信须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基础,而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B.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进行审视反思后对自身文化形成的自知之明。
C.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作用。
D.文化反思包括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和对各种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的评价两种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即提出论点,篇末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重点论述文化反思,强调理性的文化反思在文化自信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以“巨大贸易顺差”形象地论述经济军事强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D.文章关于文化反思的两种形式、内容的三个维度、深浅的层次差别的论述,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使没有陌生文化的出现,那些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人依然会对自身文化进行理性反思。
B.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催生文化强国心态,这种心态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
C.文化强国心态和自卑心态虽然只是文化反思的浅层次状态,但对文化发展和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不能忽视。
D.在处理民族文化关系方面,如果能够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就能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