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以下是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共22题,约11940字。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5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创建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        )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        )的去处了。                                                    (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而与俱  不亦君子乎  流毒  锦衣夜行

  B.生而与俱  不亦说乎    流弊  衣锦荣归

  C.与生俱来  不亦君子乎  流弊  衣锦荣归

  D.与生俱来  不亦说乎    流毒  锦衣夜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B.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C.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D.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创建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

  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所以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人都熟如亲人,大家感情深厚,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一个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

  B初次出国的人,老人会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出行人的箱子底下,告诉出行的人,如果水土不服就用灶土煮点汤喝。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

  C.一个村子几百年来老是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这说明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应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辽宁省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