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3900字。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时代,知识由长辈向晚辈传授;“并喻文化”时代,知识在同辈人之间传播;而在“后喻文化”时代,知识的流动与生长突破了时空限制,长辈往往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重塑了知识生产、信息分发与文化传播全过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征越来越显现。如何使“后喻文化”时代的师生关系避免空洞化、符号化?

  要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推动课堂内核实现从“知识”向“智识”的拓展。“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不复存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如“慕课大站以及知识付费软件等。实践中,所谓“上课认认真真不如课后‘哔哩哔哩”’的说法就是有力证明。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获取的便捷并不意味着知识内化的轻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维、专业逻辑、抽象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优秀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将课堂教法升华为“内功心法”,使自身积累多年的经验方法与审美意趣融入其中,让学生把“舶来”的知识转化为内生的智识。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阅读与思考、训练与积累,用具有个人“气味”的教学体系,构筑“后喻文化”时代的职业护城河。

  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推动育人姿态实现从“漫灌”向“滴灌”的转变。“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消解、身份光环褪色,学生越来越有主见,敢于质疑教学内容,反感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适应这一变化,已不仅仅是教师需要为“一碗水”的课堂准备。一桶水”还是“一潭水”的问题,而应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角度推动育人姿态的调整。因此,教师要树立课程与学生“一同开发”、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理念;要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以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初心,营造“既睹牡丹艳,也闻苔花香”的氛围。

  要关注谁来教的问题,推动教师形象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升华。“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形象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好老师”的口碑呈现出向少数人聚集的趋势。一方面,人们普遍接受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观点冲突、思想困惑与内心纠结时,“一位大先生,抵过百个教书匠”的情况成为常态。其中原因就在于,“后喻文化”时代淡化了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同时也将“传道”所需的人格力量抬到了很高的位置。谁能树立一种像春蚕吐茧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一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一样润心田、像孺子牛一样做人梯的人格形象,谁就获得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核心要素。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养成,必须高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努力成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燃灯者,立志成长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大先生”。

  (摘编自杨子强《“后喻文化”时代的教师之道》)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后喻时代”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喻时代”中的“喻”是使动用法,即晚辈使长辈懂得新知识、新道理。

  B.“后喻时代”的教师如果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赢得他们的喜爱、欢迎。

  C.长辈要向晚辈学习,这是后喻时代的典型特征,也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

  D.“后喻时代”教师形象容易出现“马太效应”,优秀的教师变得越来越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重塑知识生产等全过程,对师生关系提出挑战,这是文本的立论基础。

  B.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素质等角度阐释了“后喻时代”的师生关系。

  C.作者善于设喻,如“搬运工”“滴灌”“漫灌”,使文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D.文章化用一些古诗文句,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同时展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储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米德对人类社会进行的“三喻”时代的划分,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者很有启发。

  B.“后喻时代”突出了“传道”的作用,“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核心工作。

  C.在“前喻时代”中,优秀教育者也能理解并践行“后喻时代”的师生关系。

  D.文本从教师维度进行阐释,有识之士还可以写一篇《“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之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 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这是一场双向互动。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带来技术、知识与眼界,也收获一场理解中国来路与去向的启蒙,完成一次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关联。奋发图强的意志,也向广袤大地渗透。

  “天刚亮,早读的学生就撒满了整个操场”,这是一位扶贫干部描绘的场面。在这场脱贫战役里,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是同等重要的命题。从“扶贫会人都来不齐”到“天天堵着扶贫干部的门”,渐渐地,贫困群众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宿命意识,被只争朝夕的奋斗哲学所取代,他们的精气神变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