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内蒙古通辽新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增分训练语文试题

内蒙古通辽新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增分训练语文试题,以下是内蒙古通辽新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增分训练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内蒙古通辽新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增分训练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7080字。

  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增分训练

  语  文  考  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答案填写或涂写方式,请按照要求作答。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写在非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纸质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提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庄子的这段话,我现在借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以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旁人旁物的。比如我知道自己笑时心里欢喜,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悲痛。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以欣赏自然美为例。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对“移情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移情作用”是人把情感移到外在事物上去,觉得外在事物也有与观察者同样的情感,这种经验其实很普遍。

  B.我们把人类的性格和感情赋予外物,使本只有物理性的东西也有了“人情”和“生气”。如山河能带笑,风云能凝愁。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不相等,移情作用是单向的,而美感经验需要人与物之间的双向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以庄子的话引出美感经验这一论题,又通过分析庄子为何认为鱼是乐的,得出移情作用的概念。

  B.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来对比出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不同,所举例子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审美活动。

  C.作者以典雅优美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论据,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深入浅出,文章第三、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点。

  D.美感经验可以陶冶性情,常受美的意象浸润的人,可能会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审美修养。苏东坡的诗证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观察者高兴时见到山觉得它在欢笑,悲伤时见到云觉得它在叹息,说明他此时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美感经验。

  B.古松俨然是人,人俨然变成古松,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古松的,这就是欣赏状态中的物我同一之境。

  C.艺术和宗教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它们的产生与移情作用相关,它们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缩短了人和物乃至人和神的距离。

  D.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竹是美的形象,所以东坡爱竹以期不俗,类似的还有渊明之爱菊,和靖之爱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张伯礼:抗疫中挺起中医人的脊梁

  在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之时,他推动中医药尽早参与病人救治,展开研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

  看着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出院,他挺起了中医药人的脊梁。

  疫情初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了几十年的张伯礼院士,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率团来到武汉,来到新冠肺炎患者身边,立刻展开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探索,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防治。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内蒙古通辽新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增分训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