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3780字。

  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是玄学家对言与意两者关系的不同角度的分析。从字面上来看,言是指语言,语言形成之后是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意在古代具有较为广泛的含义,我们大致可将其理解为道,但与道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道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也被认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把握。可以说道是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契合点,意也被认为是主、客观两端,从该角度上来看,天意是天道,人之内心中的一切思念、欲望和意识,可用心意进行表示。

  言不尽意实质上是语言无法表达意思,这是玄学家荀粲提出的。荀粲指出:“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简单来说,荀粲认为言、意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包括意内象内以及意外象外。意内象内是说言即能达意,而意外象外是言无法尽意,主要是由于理之微者而非物象之所举。他认为在物象的基础.上还有更加玄远的东西存在,我们可将其称为是本体或道,是超乎语言表述存在的。黑格尔指出:“语言从实质上只能够表达普遍东西,但人们的思想是比较特殊的个性化存在的,无法利用语言表达人们心中所想的东西。”虽然黑格尔的这句话也可被认为是对荀粲提出言不尽意的佐证,但两者的思路有一定差别。

  另一位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忘言是受到庄子的启发。在《周易略例》中,王弼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而言者,明象者也。”在以庄释意的过程中能够将周易中的象引入庄子的言意关系理论中,从一定程度上将庄子提出的得意忘言论衍生为得意忘象的理论,使象变为意以及言沟通的媒介,实现由言到意的转化。除此之外,王弼提出:“忘象者,乃得意者,忘言者,乃得象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玄学家将所获得的超现实玄远精神作为人生哲理,这种思想境界可借助现实社会进行象征,无需在不存在的世界中寻找。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论相比汉人的经院哲学来说是方法论的创新,主要是为反对汉儒拘泥于言词的作法,主张以理解为主,得意为上。这种对于言辞和语言的超越实际上是想让人们的思想能够摆脱语言束缚,摆脱过去的经典书籍约束。大思想家都会经历这一步,对于古代经典要入乎其中,且还要做到超乎其上。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荀粲提出的言不尽意论实际上完全否定了语言的功用。因此,玄学家欧阳建又提出了言能尽意论,坚持物先名后的唯物主义理论。但在他的思想中也会受到老庄提出的言不尽意、意在言上的思想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我国魏晋玄学家中,永嘉时期郭象提出独化这一理论。独化是指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外不依靠道,内不由己,是一种无依据的现象。事物间没有彼此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因此也不存在因果论。针对言意之辨,他比较赞同王弼的观点,为实现独化境界,在意识上要求实现忘已,认为自己的所学成了累赘。在言意的关系理解上认同王弼提出的观点,认识的目的是人忽无言,无意之境。郭象的独化论是玄学的终结理论,自其之后未能够出现引人注意的玄学体系,我国也逐渐走入了佛道玄融合的时代背景。

  总之,言意之辨的作用一度在魏晋时期获得人们的推崇,主要是由于言意之辨不仅作为玄学道理存在,也与很多名人志士立身行事具有紧密联系。正是基于此,使得语言发生了变化,以不断适应思维的变化。还对我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艺理论产生影响,并且对其他文化领城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选自申前程《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黑格尔的观点佐证了荀粲关于“物象的基础上还有更加玄远的东西存在”的说法。

  B.王弼认为玄学家所追求的幺远精神是超现实存在的,需在个人独有的精神世界中寻找。

  C.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言论相较于汉人的经院哲学是方法论的创新,因此,大思想家们都追求要对古代经典超乎其上。

  D.郭象提出独化这一理论,他认为事物间没有彼此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外不依靠道,内不由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展示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

  B.文章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玄学家的观点,由浅入深地论述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

  C.文章多处运用引证法、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助于理解抽象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文章引经据典,材料丰富,既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体现出深刻的思辨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代表性理论有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能尽意、独化等。

  B.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是对言与意两者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分析。

  C.玄学家欧阳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荀粲提出的言不尽意论的批判。

  D.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言不尽意”的具体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坚定、贡献重大、精神感人的杰出典型。他们的事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